我院教师牵头建设的昌都站入选国家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2024年12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由河海大学、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联合申报的西藏昌都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以下简称昌都”)成功入选。此次发布的116个监测站,涵盖了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昌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涵盖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6个功能区所在区域是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支撑点,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起到重要的支撑。该地区还是中华水塔的代表性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热点区域,在服务国家水资源与水安全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

昌都站于2013年开始筹划建设主要以西藏昌都为中心,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区内单位所辖站点等现有的监测站点,作直径150km范围的缓冲区分析和功能重复性筛查,形成了包括气象、草原和水文等要素的综合性监测网络。

昌都站的建设任务是立足昌都片区(藏东高原温带半湿润生态区),面向青藏高原,具体开展区域样地监测和数据积累任务,构建生态综合监测站任务体系加强遥感监测,对发现的生态问题线索、生态类型变化等开展现场技术校核;开展天地一体支撑地面遥感监测地面验证,通过原位固定监测对生态遥感参数产品进行验证与校核;围绕气候变化对本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响应,紧扣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重要过程,聚焦藏东亚洲水塔失衡风险、国家水资源与水安全战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藏东高原碳汇功能和变化、本区自然保护地和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开展专题研究。

昌都站自建成以来,已初步构建了昌都市基本环境特征监测数据集、昌都市生态系统格局监测数据集、昌都市生态系统质量监测数据集、昌都市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监测数据集、特色监测研究——冻土监测数据集和特色监测研究——同位素生态水文监测数据集等,围绕水生态、生物多样性、水文水资源等领域支撑有关团队开展科学研究,支持20余项科学研究在本区开展,支持获得10余项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奖项,支持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5篇

该监测站依托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投资建设,河海大学余钟波教授任首席专家,我院周伟副教授为该站业务管理站长,负责监测站日常工作,我院朱求安、陈跃红、周亚男等教师为骨干科研人员。

 


供稿:地理与遥感学院   编辑:朱云   审核:孔祥冬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