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 06
    2024/11
    11月1-3日,由河海大学、江苏省流域地理空间智能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中地数码集团联合举办的2024第十二届高校GIS论坛在南京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论坛以“新质与融合”为主题,知名院士、专家学者、行业组织、企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代表围绕理论技术、学科建设、融合创新与产业成长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地理信息行业如何更好融入数字经济,高校如何培养适应产业新发展需求的人才,地信与各应用领域如何进一步加强跨界交流。本届论坛近600人线下参会,上万人次线上观看。开幕式上,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向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支持河海大学地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地理信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地理信息行业也凭借其跨领域的协同融合、持续创新以及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等特点,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行业之一。学校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聚焦地理信息发展前沿,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打造地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高地、地理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为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作
  • 29
    2024/06
    2024年6月29日,由我院主办的“成熙地理大讲堂”在我校西康路校区科学会堂二楼报告厅举行,法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Philippe Ciais作为开讲嘉宾,作题为《碳收支和碳循环不稳定的风险》的学术报告。校长杨桂山出席成熙地理大讲堂,地理与遥感学院院长周丰主持了报告会。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在致辞中对大讲堂开讲表示热烈祝贺,对Philippe Ciais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对出席和支持大讲堂开讲的各位嘉宾、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欢迎,并阐述了河海地理学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地理与遥感学院成立一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效。他强调,以成熙为名设立成熙地理大讲堂一方面是向我国水文地理学家、中国湖泊水文学奠基人、河海大学教授施成熙先生表达崇高敬意,另一方面是以大讲堂为载体,为地理学师生和学者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平台,为服务国家“江河战略”和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河海地理人的智慧与力量。在线上线下师生的共同见证下,杨桂山代表河海大学向Philippe Ciais院士颁发纪念牌。报告中,Philippe Ciais院士介绍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后碳循环机制及全球碳收支的变化及驱动力,深入
  • 09
    2024/06
    6月3日-6月8日,我院成功举办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水韵江苏江河湖海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来自香港大学师生和我院师生共20余人参与此次交流项目。开幕式上,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张继生代表河海大学向参加交流营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欢迎。张主任向大家介绍河海大学的发展及与香港大学合作交流的情况,希望通过此次实习,让两校的师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江苏的“江河湖海”水文地理特色,加强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与交流,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地理与遥感学院院长周丰在致辞中介绍了河海大学地理学的发展概况以及特色优势,讲述了两校间地理学科领域之间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此次联合野外实习项目,两校师生一方面能够观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思考水灾害防御等问题,另一方面深入了解江苏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感受人文风情,进而成为两校地理学科交流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香港大学黄波教授代表香港大学地理系对河海大学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对国家为增进香港和内地的交流,提供高规格、广视野的学术交流平台感到高兴,希望通过此次合作,
  • 07
    2024/06
    国际跨境流域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坝、水电、引调水工程)产生了巨大经济收益,也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由于不同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多目标、跨部门的全面协调,各国合作模式缺乏经济-生态影响的系统评估,难以提出利益共享的跨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针对这一难点,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周丰教授和清华大学水利系赵建世教授以世界第六大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及其流域(以下简称“澜湄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全流域“水资源-水能-粮食-生态”模拟模型,结合多目标优化和多主体合作博弈,评估了全面合作、部分合作、不合作模式下澜湄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水电、粮食、渔业、泥沙、航运、环境流量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1)与不合作或局部合作相比,澜湄流域采用全面合作可提高经济收益3%~21%,其中灌溉水稻产量提高10%(旱季20%),下游发电量提高4%,但渔业损失从23%降低到12%,泥沙输移损失从60%降低到22%(图1);2)随着气候变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目标强化,各国可协商的收益空间进一步扩大,全面合作模式愈发稳固;3)流域全面合作带来的收益增量是以牺牲中国水电损
  • 31
    2024/05
    5月28日,由省科协、省科技厅主办的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举行。会上对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的项目进行了表彰,其中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朱求安教授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方木强度红线判定”成果成功入选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基础研究领域)。“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工作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联合省科协所属的8家省级学会共同完成,涵盖了基础研究、土木水利交通建筑、化工新材料纺织、环境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八个领域,在每个行业领域中,不超过10项成果被确定。该活动旨在激发广大科技从业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主创新。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面临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威胁,可能导致生态退化和农牧民生计受损。在该项成果中,朱求安教授、王艳芬教授和陈槐研究员等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青藏高原草地的放牧框架模块,并整合到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中,用于模拟不同气候变化和放牧强度条件下的草地退化情况。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地区的放牧尚未达到极端退化阈值,但许多地方的放牧强度已经较高

新闻速递

研究成果

  • 2024/11/19
    近日,我院教师与合作者在《The Innovation》发表了北极湖泊地表水显著增加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徐南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卢麾教授,多伦多大学地理与规划系李纹宇博士后与香港大学地理系与地球科学系宫鹏教授为主要合作者。《The Innovation》是由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与Cell Press共同创办的综合性国际期刊。目前有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135位编委会成员,其中4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数十位各国院士。基于Web of Science 2024年6月底发布的最新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33.2),《The Innovation》处于全球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第三位,仅次于《Nature》和《Science》。北极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量湖泊,它们不仅是区域水循环、碳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且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供应淡水等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快速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仍不明晰。因此,迫切需要获取北极湖泊变化的准确信息,以便更好地监测区域水资源动
  • 2024/07/28
    我校地理与遥感学院陈跃红副教授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团队,在中国光伏电站遥感识别及其扩张时空格局分析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近日成果以“Uncovering the rapid expansion of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2 using satellite data and deep learning”为题发表于遥感研究领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国家能源安全,新能源成为发展热点,其中光伏电站已成为我国最受鼓励的新能源开发项目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国土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小时,年辐射量每平方米在5000兆焦耳以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光伏支持政策,包括加强大型光伏基地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等,有效推动了光伏电站的建设,我国的太阳能光伏(Photovoltaics, PV)发电站部署迅速,已成为全球累计

学术活动

学工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