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2024级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百余名学生,赴江西庐山开展了首次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由学院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的多名教师共同带队指导,学院党委书记孔祥冬、院长周丰、副院长杨英宝分别参与跟队,全程关注实习进展。实习内容聚焦地理学核心模块的深度融合,系统涵盖地质地貌、植被生态、土壤、水文及人文考察等重要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综合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在为期一周的实习中,学生们分组深入庐山腹地,沿“虎背岭-大月山”、“锦绣谷-龙首崖”、“芦林湖-黄龙寺”“五老峰-三叠泉”等经典路线展开系统考察。在如琴湖生态修复现场,师生共同分析水生植物配置与人工干预措施的生态效应;大月山地质观测点上,通过实地测量岩层产状,学习判断褶皱构造及其与地貌演化的关系;三叠泉瀑布前,结合新构造运动理论深入探讨其形成机制;含鄱口前,理解庐山水系与鄱阳湖的链接,建立流域地理内水文要素相互协同、互相影响的复杂系统概念。
本次实习的核心是强化学生的立体化认知与实地化操作。在庐山各典型考察点,学生们分组行动,熟练运用地质锤、罗盘、GPS手持机、便携式气象站等专业工具,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完成了多项综合性实践任务。实地测量并绘制了如东谷等典型谷地的精确地形剖面图,直观理解河流地貌形态特征与成因;亲手敲击虎背岭至大月山的岩层,使用罗盘精准测量岩层走向、倾向与倾角等产状要素并辨析岩性并据此分析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及对区域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按要求挖掘土壤剖面,仔细观察并记录各层的厚度、颜色、质地等特征,分层采集代表性土壤标本带回学校进行对比分析;详细记录庐山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类型,理解植被与地形、土壤、小气候等生境因子的关系;关注并记录了考察路线上的人文地理要素与土地利用类型,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树立“人地耦合”思想。整个实习过程紧密围绕“在行走中学习,在观察中思考”的理念,使学生得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真实的、复杂多样的庐山地理环境中进行观察、验证、理解与深化。
实习成果总结阶段。各小组围绕实习收获,选择课题进行校内汇报,内容涵盖植被、水文、地质地貌等各项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的梳理,组员通过数据处理扩展了知识,形成完整的课题,充分展现了跨专业融合的实践成果与数据处理能力。
此次庐山实习是河海大学地理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突破。本科生通过多实地探索与系统化的专业技能训练,扎实提升了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实习开创了“多科联动、全程纪实、深度实操”的教学新模式,为学院构建坚实的“课堂-野外-实验室”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成功基石。学院将持续深化此类实践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地理与遥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