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地表过程与效应团队在中国单季稻氮肥利用效率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2025年7月9日,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流域地表过程与效应团队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发表题为“The contributions of cultivar and fertilization improvements to single ric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trends across Chin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中国单季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为制定区域差异化氮肥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氮肥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是衡量作物的氮肥吸收和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NUE不仅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能减少活性氮损失及生态环境影响。作物NUE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分异,其演变规律及关键驱动因素仍不清楚,制约了氮肥管理优化及农业绿色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整合多尺度数据,利用土壤水热碳氮过程模型(WHCNS),系统分析了过去40年中国单季稻NUE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过去40年中国单季稻NUE在2005年前缓慢增长,此后以0.048/10y的速度显著提升。这一趋势主要受施肥管理和水稻品种更替的双重影响:1)氮肥施用量直接决定了氮素总输入量,并通过影响作物吸收与利用效率调控NUE;2)品种改良则通过提高稻谷光合产物分配比例(即收获指数)间接提升NUE。尤其重要的是,2005年前品种改良对NUE的贡献(0.034/10y) 抵消了过量施氮的负面效应(−0.029/10y),此后品种改良和科学施肥成为NUE快速提升的共同原因。因此,在低氮投入条件下,如何通过育种进一步突破NUE瓶颈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图1 中国单季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趋势

(a. 1978-2019年氮肥利用效率、氮肥施用量和产量;b-d. 单季稻在1978-2019年、1979-2005年和2005-2019年期间的平均观测氮肥利用效率)

       该文章是我院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又一合作成果。该团队付瑾副教授和周丰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生鞠欣洁、江文君(已毕业),博士后黄微尘,博士生吾拉哈提∙阿达力别克,以及英国阿伯丁大学Pete Smith教授,新西兰农业研究所Jiafa Luo教授,我院刘欣教授和梁浩教授。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2225102, 42361144876, 42007079)的资助。

       论文信息:Ju, X., Liu, X., Jiang, W., Liang, H., Smith, P., Luo, J., Huang, W., Adalibieke, W., Fu, J.*, Zhou, F.*, The contributions of cultivar and fertilization improvements to single ric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trends across China.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5; 31: e70316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70316


供稿: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编辑:周品漫   审核:张中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