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青年山河为卷践知行 经纬作笔绘担当

       2025年盛夏,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二十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山川湖海、城市乡野,以脚步丈量国土,以专业洞察时代。在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带领下,百余名学子将课堂延伸至广袤大地,围绕流域治理、城乡更新、文化传承、科技赋能等核心议题,展开了一场场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的“行走的思政课”。他们以地理人的独特视角解码空间密码,用青春智慧服务社会发展,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水脉探源·治水兴邦的青年担当

       学院多支队伍聚焦“水”这一地理人解读人地关系的核心密钥,展开深度实践。由学院领导带队、师生组成的流域治理调研团队,深入太湖流域管理一线,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与专题研讨,系统学习流域治理、数字孪生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前沿挑战,深化了对新时代治水方略的理解,更强化了校地协同纽带,为培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夯实了实践基础。水文化解码团队,沿着南京千年水系的脉络,探寻古今治水智慧与城市水韵。他们深入武庙闸、东水关、燕雀湖、三岔河口等关键节点,剖析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设计,梳理历史水系的商贸脉络,解读当代滨水空间的生态价值与功能转型。团队系统梳理了南京水文化“实用—商贸—生态—景观”的时空层积与多维价值,为水文化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地理学智慧,也厚植了学子守护江河文明的文化自信。

空间重构·城市更新的协同演进

       城乡空间的动态演变与优化更新,是地理学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在城市空间维度,城市更新规划团队,扎根南京核心城区的历史风貌片区。团队成员化身“社区规划师”,在系统学习理论后,深度访谈居民、商户及管理者以精准把握多元诉求,并通过每日复盘、动态优化、教授指导的闭环机制,确保规划建议兼具前瞻性与落地性,在保护历史肌理、激发社区活力、提升人居品质之间寻求最优解。乡村振兴促进团队,深入典型农业小流域,聚焦生态振兴的核心痛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构建覆盖生产、加工、生活全链条的调研诊断体系。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家中,开展大规模走访调研与技术访谈,同步进行科普宣传,展现了地理学子将学术研究扎根乡土、服务乡村振兴的务实情怀。

数字图像·科技赋能的智慧前沿

       就业专项实践团聚焦职业前瞻与能力锻造,主动对接产业高地,深入上海等地知名企业与机构,与行业专家、杰出校友展开深度对话,精准把脉地理信息、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与复合型人才能力需求。同时,团队积极运用专业技能,参与开发迎接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全景互动展示平台,在实战中检验和提升专业应用能力,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生动体现。科技赋能生态守护团队,深入森林资源保护一线,实地学习先进的防火预警监测平台运行机制,深刻感受空间信息技术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团队依托地信、遥感专业优势,与一线管理者就“空天技术如何更高效赋能森林防火”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碰撞,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更将技术认知转化为社会服务,深入社区开展应急科普,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实现了技术价值从认知到应用的社会转化。

时空印记·文明赓续的精神图谱

       地理学不仅解析空间,也承载着解读历史时空、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延续红色血脉实践团,奔赴水利工程红旗渠,通过纪念馆的详实史料、青年洞的险峻工程,特别是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深刻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伟力。此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深度解码,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自信的筑基之旅。校史水脉溯源团队则通过问卷调研、校区走访、史料挖掘,深度解读以“水”为核心的校训与治水报国传统;并走进社区,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公众讲述河海故事、科普水利知识,在互动中播撒“知水爱水”的种子。

       从大江大湖的治理前沿到阡陌田畴的乡村振兴,从历史街区的更新探索到空天技术的智慧赋能,从文明源头的叩问到红色基因的赓续……地理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锤炼了过硬本领,厚植了家国情怀,校准了人生航向。这场盛夏的奔赴,是课堂的延伸,是成长的淬炼,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河海地理人必将带着实践的丰硕收获与深刻体悟,继续以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和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在祖国辽阔的经纬大地上,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专业的青春华章


供稿:地理与遥感学院   编辑:朱云   审核:孔祥冬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