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相关论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7月29日至31日,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红旗砺志,甲骨问道”实践团赴河南安阳,在殷墟遗址与红旗渠等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探访历史遗迹、走进红色场馆、采访模范人物等方式,在触摸文明脉络中感悟精神力量,收获深刻启发。
一、探访历史遗迹:殷墟触摸三千年文明
殷墟遗址的黄土下,埋藏着3000多年前殷商文明的密码。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车马坑遗址展厅。玻璃展柜内,几具保存完好的车马遗骸静静陈列,木质车厢的纹路仍清晰可辨,车轮的辐条整齐排列,仿佛能让人听见当年战车驰骋的声响。实践团成员焦子铂俯身为展品拍照,镜头里,甲骨文中“车”字的字形与眼前的车马遗骸惊人相似,“原来文字真的是历史的镜像,课本里的甲骨文突然‘活’了过来。”
实践团成员驻足于地层展柜前,展柜以立体剖面形式还原了遗址的土层结构,从上至下分层标注着现代耕土层、明清文化层、汉唐文化层与商代文化层,不同年代的土壤以棕黄、灰褐等色彩区分,每层中还嵌着对应时期的陶片、兽骨碎片等遗物。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红旗渠历史
二、走进红色场馆:红旗渠里的奋斗史诗
从千年文明的回响中走出,实践团一行来到林州市红旗渠。站在太行山悬崖边,俯瞰那条蜿蜒曲折的“人工天河”,渠水清澈见底,顺着山势流淌,滋养着曾经干涸的土地。“数十年前,这里还是‘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地方。”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幅老照片说。照片里,林县百姓挑着水桶,在崎岖山路上跋涉,桶里的水仅够一家人一天饮用。
走进纪念馆,一组“凌空除险”的场景复原震撼了所有人:几名修渠民工腰系大绳,悬在数十米高的悬崖上,手持钢钎凿石,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当时没有安全绳,就用麻绳;没有机械,就靠人力。”讲解员介绍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为了在绝壁上开出渠线,300多名青年组成“飞虎队”,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里,吊着绳子在崖壁上作业,不少人手上冻裂的伤口沾了泥水,愈合后又再次开裂。实践团成员肖扬看着场景里民工们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指尖轻轻划过展柜里的钢钎——钎头早已磨平,却仍能感受到当年挥动时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红旗渠
三、采访模范人物:人工天河的诞生故事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修渠的艰苦及红旗渠精神,实践团队采访了红旗渠建设者王朝文。他向团队成员讲述了他参与建设的原因和建设过程中的挑战,那些艰苦的劳动、恶劣的环境、团结协作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团队成员通过亲身采访王爷爷,深刻体会到红旗渠建设者们坚韧顽强的意志与不惧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为实践团采访亲历者王朝文老人
实践团成员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既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温度,更汲取了红色精神的奋进力量。这份跨越三千年的文明接力与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将激励青年学子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这代人的华彩篇章。通过纪念馆的详实史料、青年洞的险峻工程,特别是亲历者的口述历史,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伟力。此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深度解码,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自信的筑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