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 | 学院“水韵新规”实践团开展南京城市更新基层调研


为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年担当,响应国家推进城市更新的号召,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水韵新规”——南京市鼓楼区城市更新基层调研规划团近日展开实践,在副院长杨英宝教授,宋伟轩教授,团委书记、辅导员雷一帆的带领下,这支由7名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组成的团队,依托第三届在宁高校大学生社区规划师暑期工作营,聚焦鼓楼区湖南路—颐和路片区,通过多源地理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调研相结合,调研片区空间利用现状与多元主体的更新需求,并提出了初步规划建议并将在未来数月持续深化方案,完善规划成果。



一、联合调研,初识片区

2025616日,指导老师和实践团全体成员参与了在南京颐和路数字展示馆举行的第三届在宁高校大学生社区规划师暑期工作营开营仪式。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副区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南京市数字经济团团长印兴波说,鼓楼区作为南京市中心城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面临着城市空间优化、功能提升、活力焕新的迫切需求,并表达了对青年学子们能深入鼓楼街区,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社区规划注入新活力,为城市更新实践提供新思路的期待。政府与学界对青年参与城市更新的期待,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城市更新是连接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的枢纽,而多学科协作正是破解复杂城市问题的关键。


实践团成员开营仪式


随后,实践团跟随相关工作人员前往片区实地调研。裴家桥社区的胡主任指出,裴家桥社区房屋老化、适老化设施不足问题严重,社区管理和可持续运营上也有难度;杂乱的小吃街和产权复杂、难以开发的历史建筑是阻碍乐业村发展的重大难题,颐和路来往的游客和紧闭的建筑大门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路走,一路看,思考、感受片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困境,这些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带给团队成员更多地思考和发现,为如何更好地平衡颐和路旅游开发和居民安静生活提供了解决思路。


实践团成员前往片区开展集中调研


二、深入街道,多方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了对湖南路—颐和路片区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规划工作,712日至17日,实践团在湖南路—颐和路一带开始了实地调研访谈,了解当地居民和商户的问题和诉求。

实践团走进居民区,观察、体会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跟居民们坐在一起谈起了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实践团成员围绕买菜和日常公共空间活动展开了详尽的调研观察,寻访了居民区的所有线下买菜途径,实际调研了菜场环境、价格、种类等,并且观察记录居民买菜途中歇脚交谈、公共空间择菜社交的场景;分时段追踪居民遛狗、带娃、打牌等日常活动规律。带着这些观察和思考,实践团成员与居民展开谈话,发现了居民对于社交和活动的需求,其中在和一位居民交谈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群体对于保护、传承、发扬当地历史文化的热切希望,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生活细节,成为规划的重要突破。

实践团又分组走进了片区的商业区,在获取数据的同时也思考着商业兴衰背后的原因,希望能找到破局的要素。其中,让实践团成员感触最深的是坐满凤凰广场地上1楼瑞幸咖啡店的老人和狮子桥上坚守了10多年的老店。“这里凉快,坐着也舒服,喝点咖啡在这里等孙子下课”凤凰广场里面越来越多的培训班给了这个现象一个合理的解答。狮子桥的十年老店鸡蛋汉堡的店长表示,也曾想过要搬离,但是总是舍不得这里的老顾客。这些藏在平常背后的故事,或许就是破局的关键。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街道调研采访


三、成果总结,展望规划

实践团在调研期间及时对当天调研成果总结讨论,团队成员将实地观察和采访所得到的情况总结汇报,并据此商讨下一轮调研的侧重点,以良性循环推进调研进度。实践团也经常与指导老师开展对话,充分考虑规划价值和技术可行性,讨论确定规划的切入点和技术手段。

实践团成员总结梳理实地调研观察了解到的情况,结合查找的相关文献和案例资料,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了片区的公共座椅上,希望公共座椅能够在满足居民和游客需求,让他们坐得舒心的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引流点带动片区整体的发展。

实践团成员进行讨论交流


此次实践既是服务国家城乡治理现代化的青年行动,也是探索“技术+人文”城市更新路径的前沿尝试。实地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将不同的社会主体对片区现状的意见和需求、站在大学生和非常住居民视角对片区现状的看法和感受以及利用所学专业手段获取的现状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总结,并将部分成果可视化处理,为相关部门后续规划发展提供了参考。后续实践团将会开展进一步细致的规划改造工作,将实践所得和遥感专业知识运用于改造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中,以建设一个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为城市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供稿: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编辑:   审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