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 | 学院“循水访金陵,解码千年城河史话”文化调研团丈量金陵水脉传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感悟智慧,学院紧扣“循水访金陵,解码千年城河史话”主题,组建实践团队开展南京水文化暑期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秦淮河、秦淮新河、南京运河等水脉载体,实地走访武庙闸、月牙湖等水利遗产,在南京千年城河史话的探寻中,厚植水文化认知,以青春脚步丈量城市水脉传承,用实践行动书写“以知促行,以行践知”的青春篇章。

图为实践团武庙闸合影


一、磐石清流间,谛察千年治水匠心

站在玄武湖与珍珠河交汇处,武庙闸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守护着南京城的南北水系。实践团在指导老师许捍卫的带领指导下,走进武庙闸,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探索之旅。许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武庙闸的相关知识,随后团队查询资料了解到:下层的明代巨石采用精密榫卯咬合,严丝合缝,历经六百年湖水冲刷仍稳固如初;上层的清代金属涵管系统,能精准控制水量,让玄武湖与珍珠河的水流始终保持平衡,既延续了明代的坚固底色,又融入了清代的灵活调控思维,让这座老闸在数百年间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

武庙闸水文化博物馆内,实物模型、图文展板与多媒体互动装置,为实践团展开了一幅南京水系的千年长卷。讲解员通过六朝水道图,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明代水关的设计思路与武庙闸的重要意义,武庙闸的“铜管+铁栅”设计既顾民生,又守城防,为城池筑起了一道生命墙、保护墙。模型中精巧的结构,让团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治水智慧从来都与城市安危紧密相连。

图为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武庙闸历史博物馆


二、寻明湖遗珠,见证水关前世今生

离开武庙闸,实践团沿紫金山麓与明城墙探访,月牙湖、燕雀湖、琵琶湖如同散落在金陵大地上的蓝宝石,各自诉说着水系变迁中的故事——从昔日的军事屏障,到如今的生态瑰宝,它们的蜕变正是城河关系演化的缩影。

月牙湖静卧中山门外,西临明城墙、东接紫金山,古时是护卫都城的东南护城河,凭借宽阔水面构成天然军事屏障。在湖岸一角,实践团发现了明代皇家水闸——铜心管闸的原址。经过现代改造,这座古闸仍在发挥作用:通过调节闸门控制月牙湖水量,既防范汛期积水,又能向明御河补水,让古水利设施在新时代延续着“活水润城”的使命。

沿明城墙继续前行,便到了燕雀湖。这片紧邻中山门的水域,背后藏着“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实践团成员在湖畔驻足时,恰好看到半山园水闸正在运作。这座坐落于前湖旁明城墙下的水闸,既保障了湖泊生态,又维持着城墙周边的水文平衡,是沟通城内外水系的关键。站在闸边眺望,紫金山的苍翠与明城墙的斑驳交相辉映,让实践团成员不禁感慨:湖泊的变迁史,亦是南京城的成长史。

作为明代城墙涵闸的遗存,琵琶湖湖边的明城墙残垣与涵闸遗址保存完好,能依稀辨认出当年“引水入城、控敌于外”的设计思路。调研中成员们了解到,琵琶湖曾与玄武湖同属城北水系,明代建城墙时被隔断,逐渐成为独立水体。如今,这里水质清澈、植被茂密,既是市民徒步、观鸟的秘境,也是研究明代水利的活化石。

此次秦淮水系调研,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南京的每一处水利设施,都是水与城对话的见证。从武庙闸的“千年枢纽”到湖泊群的“功能转型”,古人的工程智慧与今人的生态理念一脉相承,共同诠释着“水为城脉”的真谛。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惊叹于先辈的治水奇思,更要肩负起守护水脉的责任,让金陵水韵在古今交融中流淌不息。


三、探水利智慧,悟城河共生之道

 “金陵水韵,古今交融”。新时代的青年既叹水利之奇,亦思守护之责。为探寻城市水利建设的智慧,感悟城河共生的发展之道,实践团专程前往三汊河口闸与武定门展开调研,在古今水利工程的交相辉映中,触摸南京城与水脉相依相生的脉动。

三汊河口闸兼具调洪补枯、保障航运等多重关键功能,成员们在闸顶感受江风拂面,看江水与内河有序交汇,真切体会到“智慧水利”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调控”的升级,以及背后“以人为本”的治理逻辑。

武定门则呈现出古朴风貌,斑驳的城墙与闸口浑然一体,青灰色砖石上留着岁月冲刷的痕迹,诉说着六百年的治水故事;闸口设计兼顾清淤、通航与泄洪需求。纪念馆内的老照片、旧工具,展现从明清“鱼鳞石塘”到如今“生态修复”的修缮史,每一次改造都延续着“顺应自然”的理念。登亭远眺,穿闸而过的画舫与岸边嬉戏的孩童相映成趣,让实践团成员明白其早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让“城河共生”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团在三汊河口闸实地考察


南京的水利实践生动诠释了城市与水的对话关系,这份跨越古今的智慧让青年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守护水脉,便是守护城市的根与魂。团队聚焦金陵水系与秦淮文脉,开展南京水文化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走访、考察、研究秦淮河、秦淮新河、南京运河历史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南京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基于此总结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当下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旨在为南京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促进同学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唤起更多人对南京水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具文化底蕴的光彩。

图为许捍卫老师带领实践团总结梳理南京水路分布


四、踏技术之旅,地理赋能行业新机

实践尾声,团队成员走进旅游企业,了解了旅游地理学的相关应用,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现代旅游元素的深度融合,到LBS技术在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感受地理信息技术如何深刻重塑现代服务业。同学们在现场观察到,实时定位与路径规划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也使服务流程更加透明,避免了传统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亲身感受到科技对传统旅游模式的推动,许多成员表示,“真切体会到地理信息不再只是地图上的符号,而是能切实优化资源分配、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工具。”

此次实践让同学们跳出课本,亲眼见证地理技术如何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大家不仅强化了专业认同,也更坚定了以技术推动行业进步、以创新回应市场需求的信念。这是一次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启迪,激励着青年地理人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图为实践团聆听企业分享


溯源水韵文脉,笃行传承薪火。此次“循水访金陵,解码千年城河史话”实践活动中,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金陵水脉,以遥感技术勾勒城河变迁,以史料考证追溯水韵文脉,以访谈记录打捞民间记忆,以科普宣讲传播水文化故事,既见证了现代科技的精准高效,亦读懂了古人治水的生态智慧。团队成员用专业素养与青春热忱,展现了地理遥感学子既能在数据中探寻规律,也能在实地中传承文明的担当。未来,他们必将在守护文化根脉、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以更深厚的情怀、更务实的行动,持续书写“让千年水韵流淌新时代华章”的青春答卷!





供稿: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编辑:   审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