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浩——校园藏青衿,地信绘诗篇

编者语:地理与遥感学院承治水兴邦初心,以地理之眼探万象、凭遥感之技绘山河,培养的学生遍布寰宇,在科研、企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各展所长。为进一步凝聚全院师生与海内外校友的磅礴力量,筑牢情感联结、汇聚发展共识,学院以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为重要契机,特别策划“校友风采”系列访谈,由在校生邀约各行各业校友,共忆求学时光、分享奋斗心得,以经验启智来者,鼓舞新一代河海地理人逐梦前行。

王江浩,河海大学2003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科学家与访学学者,以及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地理大数据与人类行为、地理智能系统等方向研究,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One Earth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SSCI论文100余篇。成果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多份咨询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曾两度入选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

地信萌芽时,青春在河海

本科选择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长参考了三个方面。其一,家庭中叔辈从事地学研究,有着一定的家庭环境影响;其二,自身高中地理成绩优异,具备浓厚的个人兴趣;其三,河海地理信息有很强的水利行业属性特点。在他看来,地信是“地理+信息”的交叉学科,契合2000年代的信息化趋势,且河海以“水利信息化”为特色,与学校优势高度契合。2003年入学时,全国地信专业尚属稀缺,河海是早期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他当时就敏锐地认识到其“高科技”属性——以水利空间信息为特色,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在河海求学的四年里,学长留下了诸多难忘的校园记忆。学业方面,大一学年各类基础课程难度大,同学间会有偷懒的情况,但整体氛围较为轻松,因为当时就业率能达到99%。课外活动同样丰富,课后他会参与足球、篮球等运动,宿舍里时常组织各类集体活动,江南骏园105路公交进城时“挤满人”的场景也成了集体记忆。授课教师中,自然地理课那位毕业于南大、带有口音的丁老师,以及GIS课上深受女生欢迎、引得大家前排占座的“帅哥老师”,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在宜兴太湖、江宁方山的野外实习经历也十分珍贵,他大学一半的照片都拍摄于这些实习过程中。

四年沉淀路,人生方向明

回顾四年河海生活,有三样“东西”对学长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第一样是地学认知体系,这让他建立起地理信息与水利交叉的知识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视野。再一个是数理与动手能力,河海的工科课程,如Matlab编程、ArcGIS实操等,锻炼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体育习惯与抗压心态,足球、篮球等活动塑造的坚韧意志,至今仍在影响着他的科研状态。

他在本科早期并无明确的职业规划,直到大二发现自己成绩领先,才锁定了保研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在图书馆“翻遍三排专业相关书籍”,还提前预读研究生教材和高水平期刊。

回望四年河海求学生活,王江浩学长想到的三个关键词是:系统思维,即构建学习、科研的方法论体系,拒绝碎片化努力;数理根基,河海扎实的数学类课程,如高数、概率论等,奠定了坚实基础;草莽活力,早期江宁校区“与世隔绝”的环境,反而催生出纯粹的同窗情谊与体育热情。

从学子到学者,思辨破茧时

在从本科到硕博的学术进阶过程中,王江浩学长认为可用“721→172法则”应对思维转换。本科生阶段,70%为被动学习,20%是课程实践,10%为思考讨论;而到了研究生阶段,10%为主动学习,需摒弃被动听课,转向针对性钻研,其中包括20%的书本学习和80%的文献研读;70%为目标实践,以解决问题为中心;20%为思考讨论,可通过组会、邮件深度交流、思辨等方式进行,参考MIT的合作模式。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从“知识收集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抗挫力,因为科研90%的时间可能都处于失败之中。

王江浩学长曾在MIT访学,这段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国内外大学的差异。教学上,MIT没有学科壁垒,学生可以选修任何课程,且哈佛与MIT的课程互通。科研文化上,有着极致的专注力和交流思辨传统,单个研究问题一周邮件往来能超过20封。学者多为愿景驱动而非目标驱动,追求“解决实际问题”。他鼓励学生在读期间积极争取赴全球顶尖院校交流学习机会,同国内创新环境相结合,提升“开放协作”与“学术认知”能力。

在捕捉具有突破潜力的科学问题方面,王江浩学长有“三层金字塔策略”:底层立足学科基础问题,如地理学的“人地系统”;中层进行交叉创新,如AI+遥感+健康;顶层回应前沿热点,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他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实操心得。首先顶刊并非等同于最佳研究,Nature/Science需符合大众兴趣,专业突破可发表在领域期刊。其次创新需要长期摸索,要忍受“愚蠢感”,可参考MIT的文章《科研中愚蠢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积累与养成思辨思维,跟踪前沿工作,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并定期进行头脑风暴。

授渔亦传魂,薪火继前行

对于想投身科研的河海本科生,王江浩学长建议培养四项核心能力:一是系统构建能力,可借助工具来架构自己生活和学习工作体系,进而用“习惯”来取代“自律”;二是深度阅读和写作能力,减少碎片化知识带来认知负荷过重,其实是对时间的浪费,通过读写结合形成真正的认知闭环,学到“真知”;三是高效沟通能力,定期与导师讨论,学会“向上管理”,积极主动沟通和思考获得真知灼见;四是注重身心健康,通过体育锻炼和正念冥想进行 “健身”+“健脑”相结合的能量管理,要知道每天高效4小时胜过低效12小时。

王江浩学长团队中多位学生来自河海,他们身上有诸多令人欣赏的特质:自主性强,由愿力驱动;思辨深刻;坚韧执行。对于新加入的博士生,他最期待他们传承河海的“工科基因”,即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实操能力,知行合一,用务实精神解决真正的科技难题。

从青衿时代与地信的初遇,到学术进阶里的思维蜕变,王江浩以亲身经历诉说出成长的秘密,启示广大地理学子发现兴趣、不断求索,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旅。


供稿: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编辑:   审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