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治水兴邦百十春,经纬山河育栋梁;河海新百年,地理新开篇。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始终秉持知行合一之训,以地理之眼洞察万象,为国家培育出无数地学英才。时光荏苒,如今学院的优秀校友已遍布寰宇,在地理学、遥感科学等领域里深耕不辍,铸就佳绩。学院特别策划“校友风采”系列,在校生邀请杰出校友,开展系列访谈,共忆求学岁月、传递奋斗经验,以启来者,鼓舞新一代河海地理人逐梦远方。
裴晓阳,河海大学2002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校友,现任浙江臻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不动产事业部总经理,他深度参与了不动产统一登记、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政务数字化转型等多项重大政务改革,其方案在多省落地并获部省级好评。
循地信根脉,筑成长之基
循着专业脉络回望,裴晓阳学长将大学时光喻为“地基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交叉学科,课堂上涉猎的各类专业知识看似零散,实则环环相扣,为他筑牢了扎实的理论根基与综合素养。学长坦言,真正决定职业道路长度的,正是这些难以言喻却又无处不在的综合素质——它让人即便身处陌生的项目现场,也能迅速调动多学科工具。

裴晓阳学长笑谈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结缘纯属偶然,却在深耕专业的过程中渐生热爱与更深刻的认识,GIS行业也早早地就从需要较高门槛的“强GIS”变成了广泛应用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泛GIS”。行业边界的不断外移,让原本窄众的技术走进了千行百业,也彻底改变了他对专业的认知。正因如此,学长给团队成员吃下一颗“定心丸”:眼下行业远未饱和,反而处于需求持续释放的窗口期——既需要深耕底层算法与平台架构的研发型人才,也渴望能把空间思维嫁接到国土、环保、农业、交通等场景的复合型人才。换句话说,只要地基打得足够牢,每一块砖石都能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找到用武之地。
技能以载道,实践以砺能
裴晓阳学长在分享职业发展经验时,特别强调了“技能”与“实践”对职业准备的双重价值。他提到,当学历背景趋同时,技能证书成为展现个人主动性的重要窗口——它不只是简历上的亮眼点缀,更是备考过程中系统提升能力的绝佳契机。以项目管理证书为例,备考过程本质是一场“认知升级”:从碎片化的项目执行经验中抽离,在大框架下重新梳理项目全周期管理逻辑,理解如何拆解任务、把控进度、通过资源平衡优化团队协作。这种从“执行者”到“管理者”的思维跨越,远比证书本身的符号意义更珍贵。
同时,学长更反复提及的,是“项目与实习经历”对职业能力的淬炼。他坦言,企业招聘时,比起证书数量,更看重候选人能否快速适配岗位需求——私企尤其看重“上手速度”,而这种能力,唯有在真实场景的历练中才能养成。学长建议学弟学妹主动出击:在校内,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横向课题,从数据采集到成果输出的全流程中积累实战经验;在校外,利用寒暑假争取实习机会,哪怕是从基础工作做起,也能在观察中理解企业运作的真实逻辑。学长总结道:“证书是职业准备的‘知识阶梯’,而项目与实习是‘能力跳板’——两者结合,才能让职业起点更扎实,发展后劲更持久。”
携兴趣而行,拓未知之境
学长把“兴趣”比作一把钥匙,未必金光闪闪,却能精准对准未来职业的锁孔。它能帮我们在纷繁的岗位信息中快速聚焦,锁定真正愿以深耕的方向。对于暂未明确方向的学弟学妹,学长用“试验田”作喻:大学正是探索的黄金期,不必急于框定方向,而是像农人选种般多尝试、多体验。无论是参与导师的科研小项目,还是接手校园里的数据整理任务,哪怕是最基础的文献检索、表格制作,都可能成为发现热爱的契机。他特别提醒:“别嫌弃任务小,哪怕是整理数据,也能从中摸清行业需求;哪怕是协助调研,也能在观察中理解岗位真实状态。”这些看似琐碎的经历,实则在积累“职业感知力”——就像在试验田里播种不同作物,终会有一垄与你最契合。
裴晓阳学长还特地为看似“有上限”的数据处理正名。他说,任何细分环节都有天花板,但天花板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跑线。当同龄人还在纠结“数据处理有没有前途”时,若你能基于自己的实践思考,把一条常规流程通过新工艺的优化或新技术的应用在保证成果质量的前提下使得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那这份能力就成了企业眼里的稀缺资产——于你,是清晰的竞争力;于企业,是降本增效的杠杆;于行业,是整体效率的向上抬升。把小事做到极致,便能以小切口打开大局面,这正是兴趣与专业共同浇灌出的硕果。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dilixueyuan@h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