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6日,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牵头举办的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水韵江苏江河湖海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圆满落幕。来自香港大学地理系与河海大学的师生团队跨越四地,以“实地考察+学术研讨”模式,深入探索江苏水文地理特色与历史文化传承,为两地高校学科协作搭建起实践桥梁。
项目开幕式上,河海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吴瑶致辞。她欢迎香港大学师生,感谢各方支持。她介绍了江苏独特地理优势,以及河海大学在学科建设、地理学发展上的成果,同时赞扬了香港大学的卓越成就。此次联合实习是教育部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去年活动成效显著,期待今年两校师生能深度认知江苏地理特色,携手探索新知,推动全面合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院长周丰详细介绍了学院学科优势。从1915年开设《本国地理》课程,到如今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地理与遥感学院始终以水文地理研究为核心。他指出,本次实习既聚焦太湖流域、长江南京段等生态观测,也涵盖南京、扬州历史文化考察,旨在让师生“读懂水韵江苏,深化学科互鉴”。
香港大学地理系助理教授朱鹏代表港大师生致谢,他表示,港大地理系长期关注环境与城市研究,此次实习为两校搭建了“理论对接实践、跨校碰撞思想”的平台,期待为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开幕式由河海大学丁林芳教授主持。
本次实习紧扣“水韵江苏”主题,串联南京、无锡、常州、扬州四地,实现“自然地理观测+历史文化溯源”双轨并行。
在南京,许捍卫老师带队考察长江南京段水文特征,探访解放门古城墙、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等地标。在古城墙上,师生探寻“军事防御与水利调控融合”的建筑智慧;玄武湖畔,体察六朝古都“山水城林”空间格局;长江大桥上,感受“天堑变通途”的时代精神,深入理解南京“十朝都会”的地理人文底蕴。
在无锡,团队聚焦太湖流域生态,走进江苏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地监测无锡梅梁湾水文水质,学习大型浅水湖泊生态观测技术;随后赴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了解“两地三校区”一体化办学格局。
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团队漫步于长荡湖畔,校区建筑与湖光山色相融,风景宜人。借此契机,大家深入了解河海大学南京、江宁、常州三校区协同办公模式,资源高效共享,为学校发展添动力,营造多元学习环境。
在扬州,师生探访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系统梳理其“贯通五大水系、连接南北文明”的历史价值;调研扬州城市湿地公园,探索湿地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路径。
10月16日,项目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举行,两校专家聚焦地理学科前沿:香港大学黄波教授以《空间智能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为题,解读时空大数据在环境监测与规划中的应用;港大李俊然副教授、冉立山副教授、朱鹏助理教授分别围绕干旱区生态演化、陆海碳输移、农业气候风险适应展开论述;河海大学秦元伟教授分享亚马逊森林遥感监测技术,展现两校多元研究视角。
学术研讨会的最后,四个小组的同学围绕“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展开深度交流。一组聚焦无锡太湖蠡园湿地,展示遥感与GIS在修复监测中的应用;二组解析京杭大运河地理脉络与文化景观;三组探讨南京水塑地理与水载文明;四组提出“空-天-地-水”监测体系等技术方向。
在此次意义非凡的实习活动中,同学们感悟良多、收获满满。河海大学余燕借由身份转变,重新审视河海,深度领悟“水”文化的深厚内涵,在与香港朋友的交流碰撞中,视野得以开阔,展现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与深厚归属。何舒钒感恩老师一路相伴,于领略水韵文化、结识港大伙伴的过程中,满心期待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彰显出青年学子对教育交流的热忱与积极。香港大学何翰阳在行程里不断汲取知识、茁壮成长,学术视野得以拓宽,对祖国的认知愈发深刻,他诚挚感谢河海师生的悉心陪伴,尽显港澳青年对祖国的赤诚热爱。黎懿娴感恩河海大学给予的宝贵机会与热情接待,收获了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还热情邀约河海同学赴港,尽显友好开放的青春风采。此次交流,有力促进了内地与港澳青年的相互理解、文化交融,为培养复合交叉人才、推动融合发展注入蓬勃青春力量。
本次项目通过“实践+学术”双模式,不仅让两校师生深度解锁江苏“江河湖海”的地理人文密码,更构建了内地与港澳高校学科合作的长效平台。未来,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将继续依托教育部港澳师生交流计划,深化与香港大学等港澳高校的合作,为培养地理学科人才,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