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治水兴邦百十春,经纬山河育栋梁;河海新百年,地理新开篇。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始终秉持知行合一之训,以地理之眼洞察万象,为国家培育出无数地学英才。时光荏苒,如今学院的优秀校友已遍布寰宇,在地理学、遥感科学等领域里深耕不辍,铸就佳绩。学院特别策划“校友风采”系列,在校生邀请杰出校友,开展系列访谈,共忆求学岁月、传递奋斗经验,以启来者,鼓舞新一代河海地理人逐梦远方。
陈泰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00级本科生,2005级硕士研究生,现任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市空间信息智能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特殊人群地图、地理信息可视化与地图智能。他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授权了10项发明专利,并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此外,他还入选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省级学科(专业)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并获得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等教学奖项。

兴趣探真知,以使命铸芳华
陈泰生与河海大学及GIS的缘分,始于家乡情结与时代机遇的交织。作为江苏人,他自幼向往水利名校河海大学,高考填报志愿时瞄准水利与计算机交叉领域,成为河海大学2000年首批GIS专业学生,自此结下不解之缘。
河海求学时光中,精神滋养与师长关怀深刻影响了他。“河海校训”指引方向,严恺等校长的事迹让他认识科研价值,坚定科研信念。初入学时,他专业基础较弱,专业学习倍感吃力。丁贤荣、许捍卫、王文、张晓祥、王新民、佘远见等老师的指导与硕博导师的鼓励,帮他驱散迷茫,逐渐发现科研的意义与乐趣,从手足无措成长为立志为GIS学科发展、国家社会需求贡献力量的追光者。
凭坚持破困局,借突破创新篇
在确定未来方向的关键节点,陈泰生始终围绕地理信息科学深耕。本科毕业时,他明确继续深造是深耕GIS的必要路径,在许捍卫老师建议下,他调整方向留在河海大学攻读硕士,师从王船海教授,既夯实专业基础,又明确科研兴趣;后前往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师从闾国年教授,跨校深造拓宽学术视野,为后续科研筑牢根基,职业方向愈发清晰。
步入职场后,挑战与机遇并存。他毕业后入职滁州学院,担任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面向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他迅速确立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优秀GIS工程师,用专业赋能地方发展。此后,他从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推进校企合作等方面逐一突破,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不仅显著提升地理信息科学系教学质量,还扩大学院在GIS领域的影响力,使其成长为区域行业标杆,用行动诠释了如何在困境中开辟职业道路。
作灯塔指方向,予后辈以力量
面对决定读研的学弟学妹,学长建议围绕“价值”与“坚持”展开。他强调,研究生阶段研究不应局限书本,需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让研究承载实际意义、学以致用;读研或遇成果不及预期、竞争压力等难题,勿纠结阶段得失,长期坚持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同时叮嘱传承河海大学“一心为公,敢为人先”精神,学术道路上不满足现状,以追求卓越的态度探索,在GIS领域走出专属科研路。
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学弟学妹,他给出更贴近实践的指引。他认为,扎实基础知识是职场立足根本,入职后需持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眼高手低;技术迭代加速,要主动紧跟行业热点与新兴技术,保持创新意识,尤其注重技术开发与落地应用,方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最后,他殷切期望:“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坚守专业,踏实做人做事。”并坚信,保持专注与务实,终将收获成功,成长为有理想抱负、有价值追求的新时代水利人,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力量。

陈泰生校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从河海大学走出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风采。他的求学经历、科研之路及对未来的展望,无不激励着每一位河海地理人勇往直前。




Copyright © Hohai university

dilixueyuan@h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