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凯:以地理之眼洞察山河,以实干精神践行河海担当

编者语:治水兴邦百十春,经纬山河育栋梁;河海新百年,地理新开篇。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始终秉持知行合一之训,以地理之眼洞察万象,为国家培育出无数地学英才。时光荏苒,如今学院的优秀校友已遍布寰宇,在地理学、遥感科学等领域里深耕不辍,铸就佳绩。学院特别策划“校友风采”系列,在校生邀请杰出校友,开展系列访谈,共忆求学岁月、传递奋斗经验,以启来者,鼓舞新一代河海地理人逐梦远方。

丁华凯,河海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2002级校友,现任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区域总部/中电建华东投资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从地理学的理性思考到工程建设的战略布局,他用二十年职业生涯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

忆校园岁月:在系统思维中重塑专业认知

地理学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谈及河海求学时光,丁华凯将其比作一场思维训练。专业的系统学习,让他构建起从宏观格局到微观实践的全方位认知体系。

他至今记得野外实习时,老师指着长江岸线说:“这里的地貌变迁,关系着千万人的家园。”这句话让他真正被地理学的系统性震撼,从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到气候条件、人类活动,每一个因素都像一张网的节点,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地理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实践科学。正是这种“要素关联、系统综合”的思维模式,成为他日后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专业学习中,他逐渐建立起“空间-时间-过程”三维认知框架,无论是分析城市扩张对水系的影响,还是评估区域开发对生态格局的扰动,他总习惯从空间格局入手,追溯历史演变过程,预判未来发展趋势。2008年,他着手研究南京市水利规划体系,在防洪设计、水资源调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灌溉和节水等规划内容的编制过程中,他意识到,单纯的图表与数字无法完整地呈现复杂系统的内在逻辑,引入“空间-时间-过程”分析能更好地预判演变趋势。比如,将水文地质数据引入GIS空间分析,实现从“静态描述”到“动态模拟”,能更好地展现不同洪水风险等级发生后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空间。

地理学不是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对人地关系的深刻洞察。他说,“它教会我用系统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难题。这种思维方式,比任何具体技能都更持久、更根本。”

探职业之路:从技术深耕到管理担当的跨越

2009年,丁华凯进入中国电建华东院规划所,从一名专业技术员起步,开启了职业生涯。他从最基础的资料整理、规划方案编制做起,逐步参与项目设计与技术审查,在实践中不断锤炼专业能力。

地理人的优势在于系统思维。”在参与深圳茅洲河流域系统治理项目过程中,作为前期项目负责人,他不仅关注工程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更注重从区域整体安全格局出发,综合考量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维因素,评估防洪工程对生态系统、城市空间的长远影响。最终制定的方案既确保了水资源安全,又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这种全局视野,正是河海地理人独特的竞争力。

技术追求精准与最优,而管理则强调统筹与协同。”这是丁华凯在职业转型过程中的深刻体会。2018年,他从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不再局限于单一项目的技术细节,而是需要统筹区域市场布局、资源配置与团队协作。他的管理理念深深根植与其地理学背景,形成“目标导向、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三大基本原则,将管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注重从整体上提升组织效能。

在担任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区域总部副总经理时,他推动推动建立“规划+技术”融合型团队,注重深入工程项目一线、市场营销一线,通过战略规划引领,市场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将一线经验转化为管理决策依据,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预期轨道推进。他强调:“管理不是脱离技术,而是更高层次的技术集成。一个好的管理者,既要懂专业,也要会协调,更要有战略眼光。”

从河海学子到央企管理岗位,丁华凯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着地理思维的独特价值。在中国电建,他将地理学的系统观、空间观与人地协调理念深度融入区域战略规划与企业管理中,正是这种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地地理视角,使他在资源配置、风险预判和战略决策中展现出卓越的洞察力,走出了一条兼具专业深度与战略高度的职业发展之路。

传宝贵经验:厚积薄发方能行稳致远

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困惑,丁华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学四年是积蓄能量的黄金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他建议在校学生既要深耕专业,也要拓展视野,除了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GIS等专业核心课程,更要主动接触遥感、编程、数据分析、AI等前沿技术,未来的竞争力,来自于“专业深度”与“技术广度”的结合。

他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导师课题组里参与一个真实项目,胜过读十本理论书籍。”在他看来,河海大学提供的实践平台是学子们宝贵的财富——在这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底气。

访谈最后,他寄语新生代地理人:“保持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专业知识守护绿水青山。当你的所学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时,你会为自己是河海人而自豪。”

这份自豪,正如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幅中国地图——每一个他参与过的项目地点都被细心标注。那是他近二十年职业生涯的足迹,更是一个河海地理人用专业与担当写就的“山河情书”。

丁华凯校友以地理为基、实干为翼,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将地理思维融汇于行动的方方面面。他的故事既是对 “知行合一” 校训的生动诠释,也为学院学子照亮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奋斗之路,激励更多地理人以专业之力守护山河、共赴未来。

供稿(一审):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编辑(二审):   审核(三审):
最近更新